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油房沟水文站

来源:汉江局 时间:2025-08-21 作者:杨华欣 毕勇 魏伟 编辑:李捷 钟兮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78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油房沟水文站。


油房沟水文站


基本情况

油房沟水文站设立于1977年1月,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油房沟村,隶属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汉江局”)十堰分局。该站是汉江干流的重要控制站,控制集水面积达74863平方千米,为国家重要水文站,属流量、泥沙三类精度站。主要观测项目为水位、水温、流量、降水量、泥沙及水质监测。本站的设立为汉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水生态保护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油房沟水文站站房(2025年7月摄).jpg

油房沟水文站站房(2025年7月摄)

站房远景(2025年7月 摄).jpg

站房远景(2025年7月摄)

历史沿革

1970年至1973年:设立水尺观测水位,为初期水文数据积累奠定了基础。

1977年1月:正式升级为水文站,站址位于湖北省郧县红庙乡油房沟村(现为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油房沟村),开始系统水文观测工作。

1994年1月:因观测项目调整,停测含沙量与泥沙颗粒分析,流量改为间测。

2020年6月:进一步优化观测项目,停测流量和水温,仅开展水位、降水量观测,改为油房沟水位站。

(油房沟站老站房 2010年摄)

(油房沟水文站站房 2012年摄)

地理环境

油房沟站位于汉江干流中段,距汉江河口767千米。其上游62千米处为孤山水电站,下游112千米处为丹江口大坝。本站常年处于丹江口水库变动回水区,受库区水位影响显著,一般在5至10月库水位较低时本站水位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4月库水位较高时,本站水位变化缓慢,呈现先涨后落的规律。

本站测验河段基本顺直,长约1500米,断面形状呈“U”形,主槽宽度约500米,测验断面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无岔流、无串沟;两岸均为岩石坡地,河床由卵石夹沙组成,冲淤变化不大,断面上无水生植物;上游11.5千米有堵河从右岸入汇。

技术发展

水位观测:建站初期(20世纪70年代)设立直立式水尺采用人工观测。每天观测的次数,视水位高低与涨落变幅情况有两段制、四段制、六段制、八段制等,洪峰前后采用逐时观测。

2000年以后,实现水位自记,采用气泡压力式水位计替代水尺人工观测,数据固存。2011年实现数据远传、自动报汛。

降水量观测:建站初期采用口径20厘米雨量器人工观测,汛期为四段制,枯季两段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虹式雨量计(口径为20厘米,器口离地面高度1.3米),并以人工观测进行校测。卷纸日记式,每日摘录数据。

从2001年起,开始采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生产的DJZ-1、DJZ-05型雨量数据采集器,实现雨量在线采集固存远传。

流量与含沙量测验:建站初期流量以流速仪法为主,以水面浮标法为辅,含沙量采用横式采样器,渡河方式采用过河索吊船设备。

1990年起,该站配备了专用水文测船,搭载电动“三绞”系统,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了测验人员作业安全性与测量精度。

自2016年起,相继采用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及无人艇载ADCP系统开展流量测验,大幅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同时管理模式由“有人值守”转向“无人值守”。

自2014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试行170米正常蓄水位运行以来,油房沟水文站由变动回水区变为常年回水区,流量测验成果不能满足设站目的和规范要求。经分析论证,将油房沟水文站改设为油房沟水位站,并将流量和水温观测项目转移到下游约16千米的郧县水位站,同时将郧县水位站升级为具有水位、流量、水温、降水监测等多项功能的郧县(新码头)水文站。在2024年度水文资料成果质量优胜奖评比活动中,油房沟水位站获一等奖。

先进人物

2013年退休的侯家合,1978年-1991年在汉江局油房沟水文站任站长,1991年-2013年在汉江局琚湾水文站工作。他长期坚守在基层测站,对待工作积极主动,脏活、重活抢着干,业绩突出。1998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