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研究成果

水文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人劳处 时间:2012-12-13 作者:陆俊 孙泉 编辑:杨杰

课题负责人:刘开平

课题组成员:陆俊 孙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文化,水文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是水文文化呢?水文文化是水文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水文不仅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水文文化特殊在什么地方?因为水文行业太平凡了,平凡得几乎外界不知道有这个行业,近年来,由于水文对洪水的减灾防害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加强了宣传,相关行业才知道水文究竟是干什么的;在社会上才有那么一点点知名度。

水文行业虽然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但由于受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管理机制的制约,行业发展十分缓慢,测报设施与技术更新远远滞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水文行业的发展太曲折了,远的不说,光是解放后的前二十多年里,技术手段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主体就是“一根木桩一尺牌,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竖起来”。最好的水位观测方法,也就是需要人到现场采集的固定式水位自记台。

水文人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不是一般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做到的。

比如:一个人的水位站,一干就是几十年或者终生,摇个电话,不喊破嗓子水情就很难报出去。生活中的油盐酱醋,要步行到几十公里外才能买到,长年累月面对青山绿水,虽然有诗情画意,但是几十年一人生活在这样孤独的环境里,没有娱乐、没有人与人交往,十分孤寂。

某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有两支河道勘测队,这两支队伍勘测人员吃住在测量船上长年累月进行长江下游水下地形勘测。一般在船上待个把月回单位一次,有时需要两三个月。

为了便于管理,每天收工,测量船载着全体测量人员往江中或者避风港湾抛锚,基本上不靠岸。

在测量船上夏天洗澡用长江水,冬天没热水基本上要上岸才能洗澡。没有空调,没有电视。

寂寞己经习以为常的测量人员,晚上面对江上渔火,哼哼小曲,唱唱思乡的歌。或者面对明月,请她悄去对妻儿的思念。就这样,在20多米长的测量船上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这种作业方式,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的理想和激情降到最低点。

该局坐落在省辖市,勘测人员完成一个项目后,还能回到所在单位和城市享受文化生活,但是,设立在边远、偏僻地区的基层水文站、水位站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加艰苦,文化生活更加贫瘠。

该局下设江西某县的水位站,原来是一个低洼地区的民宅,茅草屋,遇大雨水,屋顶漏水,房屋被淹。每到汛期,观测人员就在大堤上搭一帐篷观测水位度汛期。

设在江西重要城市的一个水文站,虽然工作地点临近城市的江边,但是职工住宅十分困难,有的一家几口人住在狭小的同一“屋檐”下,甚至一家三代人蜗居在一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局设在安徽省境内一个偏僻的水文站先后接收了两名刚参加工作的中专毕业生,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引进的中专毕业生,该站只有11名职工,站上大多数职工年龄较大,最高学历也就是中专。这次招来两名国家实施高考制度后毕业的学生,就是为了充实水文站的队伍和文化知识,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俩不辞而别,多次找其返岗,甚至登报寻人也不见踪影,连生活用品都没取走。

事后一年,偶遇其一人问其不辞而别的原因?是否嫌其工资低,回答,否。是否嫌工作累?回答,否。是否嫌没发展前途?回答也是否,究竟是什么?他说:生活太枯燥了,太泛味了,如果待下去,人会疯的。

他的回答,让老一辈水文职工愕然。仿佛老水文工作者几十年坚守的信念一下子到了“边缘”,其中,一部分人认为现在的年青人没思想,怕苦,不可救;一部分人认为:我们一直坚守的那份思想信念,简单的文化生活还值不值?

这位自动离职青年所说的这些,事实比他说得更加艰难。该站地处安徽境内某市一个乡村偏僻的江边,离镇上并不很远,但是要到镇上必须乘渡船,如果是雨天,你得穿上长筒胶靴才能走过漫长的泥泞小道。生活在站上的老职工子女上学,也需这样走过。生病看医生一样如此。更为艰苦的是,该站地处血吸虫重疫区,用的生活水基本上是没有处理过的水,站上大多数人都染上了血吸虫病,有的一家人都得了“瘟神”。青年找对象是很困难的,在他前面招来的3名中专生,两名是回老家谈的对象,另一名是在学校恋爱的。可见,文化生活是多么的贫乏。

但是,他们视水情情报为生命,为了捕捉一次水文特征值,按时传出一组数据,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直至二十一世纪初,长江委水文局到河海大学去招生,不少学生就是因为水文的文化生活太枯燥而不愿意加入这个队伍。

当然,水文不会因为两名青年的自动离职而动摇了“根基”,更没有因此事而削弱了水文人传统文化和长期形成的理想信念。但是要想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必须注入新的文化内容,改善生活环境。

“甘于清贫,默默奉献”。这是水文文化蕴涵其水文精神。

改革开放,社会在前进,生活在改变,人们的需求在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水文也不例外,由于信息传递和交通的发达,特别是新一代水文职工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水文文化必须注入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内容,如果墨守成规,仍然以传统的水文文化统领,必然会落伍。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水文,这个历史非常悠久,探索自然水体运行规律科学的“行业”。也开始了“改革”。

要丰富文化生活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做后盾,要想改善环境、丰富文化生活只能说是空谈。因此,在做好水文工作的同时,该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尝试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不以盈利为目的适当收取服务费。

水文服务社会,开始只是利用历史水文资料和技术,比如:洪水调查,水下地形勘测,重点工程护岸测报等。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深入,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在纵深发展,向社会提供港口与航道工程测量;内河及近海的水文测验、防洪评价、水环境调查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等。

为社会服务,不仅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关注,重要的是激活了原来寂静的“一潭水”。人们走出去,看到社会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看到了水文设施设备和技术远远落后于自然规律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生活,认识到贫瘠不是水文;落后不是水文;简单不是水文。水文不发展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不能承担起历史和社会的责任。

一方面是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是中央的经济投入,水文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首先是基础建设。该局对设在安徽的水文站按照上级下拨的经费对其进行建设。建设了新的职工住宅,这个住宅不是建在原来的水文站内,而是建到了所属的城市市区中心。这一搬迁,只是30多公里,但是就是这30多公里,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解决了职工就医,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实现了几代水文人的梦想。是一次生活方式质的飞跃。

解决了职工住宅,接着又将水文办公地点搬迁到镇上。其实,办公地点的搬迁只是一河之隔,然而就是这条河严重阻碍了水文站到镇上的交通。也是这条河,禁锢了该站职工的文化生活。

职工住宅和办公地点的搬迁,从根本上改善了该站职工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础条件,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与此同时,其他水文站、水位站职工的住宅和办公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河道勘测队通过与时俱进的建设,从根本上摆脱了水文测量人员非常枯燥的船上生活方式。在以水文测船为基本水下勘测设备的同时,配备了专用车辆,以出差住旅店方式告别了几十年来水上漂泊的生活。这一改变,使职工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职工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的变化,有力地推进了水文科技的发展。

文化生活的提升不仅仅表现在办公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技术手段的创新。

该局通过几年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大大缩短了与世界水文科技的差距。

2005年,与全江118个测站一起实现了报汛自动化。这一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水文科技的创新,经过两年的努力,该局率先于2007年在全江以先进的流量测验技术ADCP取代多少来一直采用的常规测验方式方法。

接着,以在线测流流量整编工作为重点,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果。目前,此项创新技术在线测流流量整编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在线测流集聚了当今先进测验技术和测验方式方法,是感潮河段流量测验方法的创新。通过流量整编方法的研究,流量初步整编结果总体符合感潮河段流量变化规律,水量与上游来量平衡。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手段代替了传统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手段,大大缩短了野外作业的时间,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使水文几十年来由“粗放型”劳动方式向“精细型”劳动方式转变。

水文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劳动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提升和丰富了水文文化界面和内涵,使水文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时代前进的脚步是无止境的,更不会一时一刻地停止在原地踏步。当人们满足了基本文化需求后,又会向往更高的层次。

该局在解决职工生活、工作环境和提升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充分把握职工文化生活不断追求的动向,扎实向文化生活更高层次推进。

近五年来,该局结合实际、讲究实效,开展形式多样系列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归纳为:“粗放型、密集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主要是指文体系列活动。在全局范围内(包括基层水文站水位站职工)以科室站队为单位或个人为代表,每年进行一次高唱革命歌曲汇演,以此推动单位积极向上,热情涌动的氛围。

组建了职工篮球队,每年开展与有关单位进行篮球友谊赛;建设乒乓球室,每年进行乒乓球比赛;开展跳绳等形式多样的竞技,促进职工体育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年底,通过举行全局职工联谊会,推进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感情,缩短了干群之间的距离。通过联谊会,职工之间畅谈一年来的辛劳与收获,沟通这样和那样的不足,畅想新一年继续团结奋斗和美好的愿望。同时,在联谊会上,职工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文艺才能,为职工张扬个性提供了一次极了机会,每年的联谊会,使职工的文化生活都得到一次提升。

第二层次是建设局域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升水文文化生活的内涵。

局域网的建设,可以说是水文文化建设的质的飞跃。通过局域网这个载体,将边远偏僻的水文、水位站、河道勘测人员引入到这个界面。全局干部职工利用此媒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局域网大力宣传报道先进人物和事迹,公开制度,及时传播单位的事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直接收看领导的工作部署和重要讲话精神。

职业培训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该局每年都要安排职工轮流进行职业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科研、技术、行政、党群、人事等全方位和全体职工。

通过每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职业培训,不仅进一步地提升了职工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重要的是进一步适应了职工文化建设的需求,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第三层次是有计划、有部署、有目的,全局性、广泛性的文化建设活动。

改革开放在促进文化建设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丢弃传统的文化精髓,水文文化更是如此。

该局党委在新时期文化建设方面,仍然把发扬传统的水文文化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将水文职工一贯的奉献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点。因此,有计划地学习水文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如:水文战线上的标兵谢会贵是一名平凡的水文职工,他从学校毕业起一直扎根高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守水文岗位,把平凡阐释到了极致,进而升华为伟大,用行动抒写了他对水文事业的无比忠诚。

学习身边的楷模钟宏联。钟宏联的一生,是奉献水文的一生,他在平凡的水文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长江水文人的优秀代表。

通过英模的学习,从这些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水文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新时期水文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为新时期水文人树立起了“恪守职业道德”的标杆,增添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在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的同时,组织开展“红色之旅”。先后组织全体职工前往安徽泾县瞻仰皖南事变纪念碑,让全体职工从皖南事迹中进一步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组织全体职工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红色之旅,全体职工集中在宝塔山下宣誓热爱祖国热爱党。与此同时,全体职工还参观了陕西西安兵马俑,让职工亲密接触和感受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局全体职工用捐款的方式表达了对汶川受灾群众的关怀,全体党员干部还另交了特殊党费。汶川今天怎么样了?该局今年分批组织职工前往地震重灾区——映秀进行访问。当大家看到,今天的汶川在党的关怀下,在祖国的怀抱里建设得非常好,通过实际访问,感受到今天的映秀不仅是党的关怀,也有自己的一份奉献。进一步激发奉献爱心,关心同胞的热情。为水文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容。

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技术比武,在全局干部职工中掀起了一个学技术、钻业务、比贡献的技术大比武的热潮。通过技术大比武在广大职工中营造“创建学习型单位,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浓厚氛围。

关注职工的身体健康,关心职工的生活是该局文化建设中的又一重要体现。每隔两年,组织全体职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每年春节前夕和重大节日,对重病住院职工进行探望和慰问,对困难职工给予经济补贴等等。

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极大地调动了水文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了水文职工热爱水文、奉献水文的激情。

今天的水文不再是“孤陋寡闻”的水文,更不是文化贫瘠的水文,而是全体水文职工热爱的水文,是年青一代大学生向往的水文。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