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一张老照片的由来:2002年三峡工程明渠截流

来源:三峡局 时间:2020-09-22 作者:赵俊林 编辑:三峡局

000_57561_副本.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2年11月6日,记录了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的欢庆时刻。照片很完美,长江委、水文、截流、欢庆,各种该表现出来的元素都齐了,像是事先精心策划的结果。其实,这张照片的形成完全出于偶然。“长江水利委员会龙口水文监测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为什么这个横幅会出现在龙口?让我来告诉你。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定于2002年11月上旬截流。10月,我们的水文测报队伍就进驻工地了,各项工作紧张而繁忙。这是继1997年大江截流之后三峡工程建设的第二次决战。严格来说,1997年的大江截流,只是把长江的大部分江面封闭了,还留下了导流明渠过水通航,长江并没有完全截断。这次把导流明渠截流,才是真正截断长江,毛主席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设想才算真正实现。

我负责的小组只有几个人,但是职责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要用当时的新设备——电波流速仪监测截流龙口流速。监测龙口流速的主力军是装在龙口双舟上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以下简称“ADCP”),电波流速仪是“备胎”。但是电波流速仪也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当龙口进入合龙阶段,ADCP无法施测的时候,电波流速仪将测得这一阶段的宝贵数据。

因为监测龙口的需要,我们的位置非常好。正在龙口下方几十米的隔流堤上,非常醒目,也很受各路媒体记者的关注。截流的日子越来越临近,记者越来越多。像走马灯一样,在我们周围活动。还经常向我们打听我们操作的是什么仪器、我们是那个单位、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等等。

我突然意识到这么醒目的位置,这么神圣的时刻,这么重要的工作,就这么默默无闻太可惜了。得有个标记,亮出我们的身份。背后都是一些工地,乱糟糟的。但是,我们旁边的一米多高的护栏上绑一条横幅还是很适当的。

横幅上写啥呢?如果写代表长江水文形象的标语,我们不合适。在龙口附近的明渠截流水文测报指挥部和龙口测验双舟才是举世瞩目的焦点,那里标语已经很醒目了。如果写一些反映水文精神的词语,工地上到处都是标语,什么拼搏啦,奉献啦,等等,多得很。关键是要说明我们是长江委职工、水文工作、直接为龙口截流服务,要响亮一点,想来想去,就写“长江水利委员会龙口水文监测站”。这个监测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没有“正式编制”,不过我们有一个小组坚守在这里监测龙口,叫监测站也说得过去。

我把这个想法和宣传部门一说,他们也觉得好。但是,他们很忙,让我们自己联系做横幅挂横幅有关事宜。

横幅很快做出来,挂横幅也很顺利。我们这个“监测站”吸引了不少照相机的注意。

11月6日,是截流合龙的日子。龙口已经很小,截流在施工技术上已没有难度,今天象征性的合龙仅仅是盛大庆祝活动的一个环节而已。一大早,工地上到处是红旗飘飘,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空气中迷漫着节日的气氛。

但是我们不能松懈。ADCP已无法施测龙口流速,我们的电波流速仪成了主角,我们要把这珍贵的资料采集下来。水文局测验处的老专家李海源一大早就来到我们小组,现场指导我们的测验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铲车把最后一车填料推向龙口,大坝正式合龙,截流成功了!工地上一片欢腾,人们涌向龙口,都想亲身站在龙口体会这一份欢乐。早就准备好的各类旗帜也纷纷舞动起来,大堤上成了红旗的海洋。

“可以停止测验了”,李海源现场拍板,下达了我们期盼已久的命令。我们要到龙口去,而且要把我们的横幅带上去!我们迅速地解下横幅,我、李海源、宋海松、刘文,加上旁边监测龙口进占的两名河勘中心人员,一共六人,牵着横幅冲了上去。

我们出现在戗堤上,展开横幅,龙口前方的水文026轮上的人员一下子欢腾起来。

来自下游局的记者孙泉正好站在水文026轮的尾部对着龙口抓紧拍照,一看见我们,非常兴奋,马上大声指挥我们左右移动,让横幅处在龙口正中。然后,让我们举高一点,再举高一点……。再往上举就遮住我们的脸了,但是我们还是顺从地听从孙泉的指挥,很不情愿地尽量往上举,直到举过头顶。看不到脸没关系,看到横幅就行。

照片是孙泉拍的。

右边第二个举横幅的是我。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