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之家

长江委“书香三八·百年圆梦·幸福启航”二等奖作品——我热爱的那个角落

来源:工会 时间:2021-11-24 作者:杨杰 编辑:李潇潇

“你喜欢什么样的角落?”这个问题弹出来的时候,我正漫不经心地刷着手机。角落——隐蔽的角落、遗忘的角落、黑暗的角落?……我猜,我一定是一脸坏笑加杂着嘲讽,标题党的伎俩我是不屑的。顺着屏幕划下去,一幅画面停在眼前:简洁的书桌静静地靠在墙角,橙色的台灯暖暖地照着,打开的书本,错落随意的纸笔,很温馨的样子。

本是平淡无奇的画面,只是因为多看了一眼,便有了不一样的感触。久违而又熟悉的气息提示我:这场景在哪里见过!渐渐地,那“角落”清晰地俘获了我,原来它与我的求学、求知、阅读相生相伴——我是如此的热爱那个角落。我被自己的发现所感动。感谢标题党,让我有了这份特别的“总结”!

角落里的第一本小说

读第一本小说是受父亲的影响。至今记得那是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书名叫《剑》。按厚度推算,大概有五六百页,当时上三四年级、十来岁的样子。那时的住房条件很恶劣,看书写作业只能挤在桌角、床角。不过,那时候的孩子满世界撒野,写不写作业不重要。我没有玩伴儿,常躲在角落里偷看父亲“弄”回家的书。《剑》就是在那时候“读”完的,现在除了记得韩国总统李承晚,其他完全忘记了。写到这儿,习惯性在网页上输入“抗美援朝 剑”来问度娘,竟然搜到了结果:文学札记之四《剑》,杨佩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西元1974年8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速览一遍,只有朝鲜战争、眼睛蛇部队等几个关键词,可以约略印证这确是我读过的那本《剑》。

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玩伴儿,想必是不得已,才去翻看那些带字儿的读物。父亲是文革前的老牌大学生,身上残留些书生气,又写得一手好字,所以家里有《春联集锦》《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当我偶尔背出几副对联,冒出几个笼子里多少条腿、多长时间把水池灌满之类“高端”问题时,也把别人家的家长唬得一愣一愣的。时间久了,就越发远离小伙伴儿,越发躲去角落里了。1970年代能读到的书真的不多。羞羞地说,我还偷偷地读过《毛泽东选集》呢,当然是只认得字啥也没读懂的那种。

上中学时开始有早晚自习,对于我就读的学校来说,不过是增加了学生们打闹嬉戏的时间而已。顺便说一句,《一双绣花鞋》《第二次握手》等代表性的手抄本,就是在这个阶段“窝”在各种角落里读完的。

角落里的学业

升入高中那年,家里像那个年代的许多人家一样,从缝隙里“长”出一间4平米左右的简易小屋。长凳搭起的铺板床、简易书桌、靠背椅,再没有多余的地方。小屋没有窗,所以门长期开着,墙壁用白石灰粉刷过,屋顶用白纸糊得严严实实,60瓦的灯泡把小屋照得雪亮。站在门口看进去的感觉真好,我喜欢那样的一尘不染。墙角里,台灯、书桌、纸笔,瞬间击中了我小小的心房,原来我是如此渴望这方安静的角落!

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斯是陋室,惟吾得馨”。刘禹锡,千年知己!

书桌很简陋,两三块木板拼凑而成,很细心地用报纸铺平,再垫上一层厚厚的绘图纸,看起来很整洁。桌面大约45公分宽,坐在桌前,头离着墙壁很近,每次看书我都会说我去“面壁”了哈。“面壁”是快乐的,那份安宁、单纯和陶醉,后来的日子鲜有体会。

然而,小屋没有为我带来好运。3年后的高考,我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数学惨败,毕业后再没敢见过数学老师的面儿,多年后得知那年高考数学史上最难。最最最不可思议的,是超本科录取分数线的我,直落两档被中专学校录取,那个年代不知道如何申诉,只好硬着头皮接受现实,报到后意外得知我的档案被夹在桌缝里,直到录取工作结束才发现,工作人员顺手给了前来补录的一所水利学校。我就这样混进了水利工作者的队伍。

算起来,这已是30几年前的往事,但那陋室、那角落、那台灯、那书桌、那纸笔,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终生难忘。

角落里的图书馆

后来的日子,是我们习惯的节奏。收入越来越高,房子越来越大,日子越来越好。我有了专门的书房、宽大的书桌,却很少正儿八经在书桌前阅读。后来发现图书馆是个好去处,哪怕是坐在角落里发呆。2002年调到武汉工作时,刚安顿下来就跑去图书馆办理读者证,因为没来得及换成武汉市身份证,被收取120元押金(市民是100元),10多年后又一次搬家时,拿着翻出来的押金条去退押金,前台管理员疑心是张假票,请出领导来辨别真伪,结果领导惊得张大了嘴巴:您是我们忠实的读者呀,这种押金实行的时间很短,开出的数量不多(印象是不超过10张),难得难得!他还记得我的读者证借阅量很高,那时候图书馆刚搬迁新址,读者不多,他倍感压力,所以印象深刻。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排在前5名了。

回想起来,确实有段时间喜欢泡图书馆,用各种图书杂志报刊讲座填满每个周末,既提升知识储备、增长见识,亦排解工作生活的郁闷。再后来,手机成了主要的阅读工具,图书馆就很少光顾了。正如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的:“互联网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与阅读书籍的方式。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超过2亿,移动阅读成为全民阅读新去处。”我的阅读梦就这样遗失在图书馆的角落里。说到这儿,有点儿开始想念纸墨的味道。

最近一次阅读是《长江之子——郑守仁》。在同事们的讨论声中,捧起这本书别有意味。郑总,堪称水利人的一座丰碑,德高望重,高山仰止;葛洲坝、三峡工程,国之重器,从论证、设计、动工到竣工验收,长江委集中了全委最硬的鳞,功不可没。但作为女性,我更多关注的是郑总夫妇对亲情“无法弥补的缺失”,以及令人心疼的“没心思也顾不上研究”的衣食住行。记得第一次听说郑总在武汉没有分配住房的时候,我还在一篇文章里痛批这“令长江委蒙羞”,幸亏人微言轻没引起关注,否则可能真令长江委蒙羞了。郑总获得了最美奋斗者称号,却没有在生活上享受奋斗带来的成果,他把时间和爱好都给了工作,为水利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不是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郑总夫妇就是那“负重前行的人”的优秀代表。

巧了,今天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坐在窗边的角落。掩卷沉思,感慨万千。感谢水利部发起的读书学习活动,让我找回阅读的力量;感谢作家靳怀堾、陈松平的严谨认真,让我再次领略纪实报告文学的魅力。也感谢我自己,重新找回了遗失在角落里的旧梦。

我热爱那个的角落!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